中国有色将向赞比亚卢安夏铜矿投资4亿美元
由于存在着价格刚性,在现实经济中,当价格体系需要调整时,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常常说某些商品的价格偏低,需要提高。
本期我们就财税领域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对话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韦森教授。在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中,由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还不怎么公开透明,并且实际上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在此情况下,如果把更多的财政收入留在地方,可能会给地方政府官员更多腐败寻租的空间、机会和可能,结果会在未来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腐败寻租,也会加重我国的社会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社会问题。
另外,尽管在政府的楼市调控政策下全国多数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低迷,201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却高达3.15万亿元,仅这两项加起来,政府的收入就已经高达13.5万亿了。搜狐财经:您认为,当前我们在税收领域内还存在哪些重要问题亟需解决?韦森:我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决策层和社会经过广泛讨论而逐渐形成共识,以渐进性加以改革:首先,作为一个人均收入只有5000多美元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的宏观税负已经不低了,已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了。一句话,中国经济目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构性减税了,而总量和整体的减税。由此看来,现在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及其任何改革,实际上都牵涉到一个我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了,而不仅仅是是一个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以及国税、地税的征收以及国税以及其它各种政府财政收入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成份额的问题。搜狐财经:请您用一句话来描述您对税收制度改革的冀望。
我们希望未来十年能过得更好,我们希望十年后的今天能少一点儿遗憾。按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去年的估算,2010年中国政府的实际收入越为15万亿,如果这个估算数字大致差不多,那么,既然2011年政府官网所公布的全国财政收入又高速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几,那么,2011年全年,中国政府的实际财政总收入超过18万亿元应该没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政府更重视产量最大化而非食品安全。
例如,中国奶制品市场发生三聚氰胺危机以后,以国际标准而论,问题企业应当全部破产,其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坐牢。进入 谢国忠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 。只有提高信息的可信度,中国才有可能从简单的价格竞争发展到以质取胜的均衡。比如,即使是一家餐馆想要占个好位置,也要靠影响和关系。
在中国,外包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没有人知道每一个零部件是从哪里来的,又是谁组装的。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数量扩张,亦即同一事件的多次复制。
中国的汽车市场已跃居世界首位。在中国市场上,坏的总能驱逐好的。进口竞争将会降低关系和后台的价值,并让制造优质产品变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在过去十年里,依靠短期思维也能大有斩获。
价格本身并不能作为有效的信号。但是,真正应该指责的是中国经济的系统性缺陷所造成的可靠信息的缺失。在未来10年中,能源短缺仍将十分严峻。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者会变得聪明,从而选择那些质量和价格更胜一筹的企业。
也没人在乎,因为成功最终是依靠关系而不是制造更好的产品。同时,由于金融危机,西方经济正在逐步下滑。
在这样的体系里,贩卖影响力成为企业成功的主因,而非附属因素。昂贵的饭店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因为需求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支出,贩卖影响力成为企业成功的首要因素。中国人努力工作只能挣到微薄的工资,每天还要警惕自己要买的东西。实际上,除非是用离谱的价格买到的,一般人都不敢用拉菲酒招待朋友。但是,一家企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通过对供应链的质量控制和(或者)制造关键部件,来对产成品负责。除非政策能够调整,否则公众将持续经受食品安全问题的困扰。很多企业将这种恶劣的形势归咎于消费者对低价的偏好。
没有人对供应链上的产成品负责。然而大多数地方政府关注的只是财政收入GDP和投资等等。
外包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做到了极致。消费拉菲的阶层也往下降了好几层。
但是,政府却在危机之后不久就让企业复活了中国在金融体制改革尚不充分和金融深化程度不高的条件下,出现的金融依赖现象和苗头,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第二类是工业化服务业,即以工业技术为支撑的服务经济活动。因此,只有依靠更发达的工业体系和更先进的工业技术,中国才能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金融活动本应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和支持实体产业发展的,如果颠倒为实体产业反而成为金融活动的投资投机标的物,最终将削弱整个经济的长期竞争力和增长的基础。最初,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有用物质,这类经济活动称为第一产业。
因此,中国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巨大,必须以大规模工业品生产和供应为前提。实际上,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依赖苗头。
但超过一定的限度,金融业自我扩展和衍生膨胀,并推动实体经济的产品和资产过度金融化,将形成巨大的虚拟经济泡沫,成为吸纳社会资源的引力黑洞,终将会危及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广义的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直接服务业和工业化服务业。
其实,如果没有工业发展,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将更加严重,而且根本没有解决的条件。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中国经济产生不适当的去实业化和去制造业现象,进而扭曲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的关系。
但要认识到,中国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一些产业领域的变革,而且是全方位的产业现代化。所以,中国要想形成新的产业门类和发展未来的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就必须依赖于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特别是面对中国的劳动力结构现状,只有高、中、低产业均衡发展,才能使就业状况得到持续改善,而保证就业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本义所在。例如,我国广大农村的建设水平和基础设施不仅同发达国家有天壤之别,而且同国内城市相比也是差距甚远。
其次,中国要解决所面临的所有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都必须依靠发达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先进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产业载体,不仅本身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最重要领域,而且第一、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也必须以工业的技术创新和运用为基础。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我国改革开放选择的路径相关。即使是服务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实体经济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人类的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类社会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便出现在工业化时代。